“陈舟,你说的探测器材料,是什么材料”
张一凡最终决定,还是慢慢捋一捋比较好,不能光听陈舟这个身在欧洲的人说。
“半导体探测器,也就是半导体材料。”
这是陈舟一早就有的想法,并且通过胶球实验,获得了更多的灵感。
粒子探测器的发展,是随着加速器能量的增长,不断向前发展的。
随着粒子物理研究的发展,需要测量粒子的参数越来越多,单个探测器已经无法满足这些需要。
在20世纪60年代末,固定靶实验和对撞机实验相继出现了由多种探测器组成的大型磁谱仪。
大型磁谱仪是由多种粒子探测器所组成的。
这其中,就包括陈舟所思考的半导体探测器。
“半导体探测器,我是不太清楚,不过半导体材料,我还是挺清楚的。”听到陈舟的话,张一凡笑着说道,“而且,我的毕业论文,就是关于半导体材料研究的。”
张一凡话音刚落,陈舟立马说道“那好啊,这样的话,你就可以两边一起做了,还能互相有个参照。”
张一凡不禁撇了撇嘴“你让我的毕业论文,去跟你的课题做参照”
“对啊。”陈舟理所当然地说道,“你看我,这本科的毕业论文,就是杰波夫猜想,这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也是胶球和哥德巴赫猜想,不就是很好的参照嘛。”
张一凡闻言,顿时叫道“卧槽,陈舟,你这太虾仁诛心了,拜托,你可是诺奖级别的大佬,我只是个本科还没毕业的孩子呀”
听到张一凡的话,陈舟顿时一阵恶寒。
好家伙,就你这还孩子
强忍着心理以及生理上的不适,陈舟故意说道“那要不算了我找其他人吧”
“别啊大佬”陈舟话音未落,张一凡已经说道,“那个,你看你都找我了,我要是拒绝你,你不显得尴尬吗”
陈舟“不尴尬,我再找个人就是了”
“咳咳”张一凡轻咳一声,连忙说道,“别啊,再找个人,多麻烦,还得沟通,还得了解情况,还得配合,肯定没有我们同桌的默契,对不对还有啊,你看”
张一凡叽里呱啦又说了一通,电话这边的陈舟,颇有些哭笑不得。
他感觉这不是张一凡的画风呀
以前的张一凡是个有想法,有追求的人啊
这怎么,现在变得跟陈海宁一样了
末了,张一凡总结道“所以说啊,陈舟,凭借我们的配合经验,你找我肯定是没错的。”
陈舟又故意问道“那你毕业论文”
张一凡连忙道“没事,我可以两个参照参照,争取也搞出来一旁惊才绝艳的毕业论文。”
闻言,陈舟调侃道“孩子长大了啊”
张一凡“”
过了片刻,张一凡才问道“那你跟我说说半导体探测器呗”
陈舟回道“我就不给你详细介绍了,文献我已经打包发你邮箱了,你自己看看。”
听到陈舟的话,张一凡明显愣了一下,下意识地问道“发我邮箱了”
陈舟回道“嗯,你看看。”
“哦,我看到了,我在下载”张一凡上一句话的话音未落,便又立马叫道,“卧槽,不对啊,你这文件怎么这么大我这网速可是100的呀”
陈舟轻声笑道“可能你的100网速是假的吧。”
张一凡“怎么可能我才刚办的宽带”
闻言,陈舟也没解释,只是说道“一凡,那你先下载,我也去看看文献。”
张一凡应道“那行吧,你去吧。”
电话挂断后,盯着电脑屏幕的张一凡,只觉得越看越不对劲。
这什么文献资料,能有这么大
蓦地,张一凡意识到了什么。
他想起上次帮陈舟做课题时,陈舟让他帮忙下载的文献资料。
要是按照那个量的话,保不齐真有这么多
这样想着的张一凡,不由得有些忐忑。
要真是这样的话,他哪还有时间把毕业论文和陈舟的这个课题,放在一块参照。
他能够帮陈舟完成这个课题的任务,就算不错了。
不过,张一凡也没有立即就给陈舟打电话确认。
他在衡量自己的能力。
随着“叮”的一声,文件下载完成。
张一凡连忙解压压缩包,打开文件夹。
只看了一眼,张一凡就再一次叫道“卧槽,整整129篇”
张一凡的叫声,自然是传不到陈舟耳中了。
不过,陈舟能够想象的到,就是了。
电话挂断后的陈舟,开始查看cern的后续实验计划,以及实验的时间节点。
陈舟既然选择了跟着弗里德曼继续接下来的学术交流活动,就肯定不会半途而废。
那么,cern的后续实验,他只能选一个时间上,适合自己的了。
至于具体的实验内容,陈舟觉得只要符合自己的课题方向,就没多大问题。
“hc的对撞实验在8月2号,我想想”
陈舟拿着笔,边看边画,把时间上还算合适的,全部勾了起来。
如果cern这边完全不介意的话,那他随便选择一个就行。
解决了cern后续实验的事,陈舟转而将目光投向了发给张一凡的那些文献资料。
这部分资料,不止是张一凡要看,陈舟自己也同样要看。
当然,和陈舟让张一凡所做的梳理任务不同。
陈舟自己则是单纯的刷文献。
用陈舟自己的话来说,这是明确课题研究方向。
和其它的粒子探测器相比,半导体探测器发现的较晚。
1949年麦凯博士首次用射线照射n结二极管,才观察到输出信号。
当然,这也是因为半导体技术的限制。
50年代初,由于晶体管的问世,晶体管电子学的发展,促进了半导体技术的发展。
从而也加快了半导体探测器的发展。
半导体探测器是以半导体材料为探测介质的辐射探测器。
最通用的半导体材料是锗和硅。
虽然半导体探测器的基本原理和气体电离室相似,但是半导体探测器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前景,却更为广泛。
这一点,就体现为在锗锂、硅锂、高纯锗、金属面垒型等探测器的基础上,所研制出的许多新型的半导体探测器。
比如说硅微条、硅漂移室等等。
而这些探测器所应用的领域,除了高能物理之外,还有天体物理、工业、安全检测、核医学、x光成像、军事等各个领域。
而且,世界各大高能物理实验室,几乎都采用半导体探测器,作为顶点探测器。
米国费米实验室的cdf和d0探测器,sc的b介子工厂的babar实验,cern这边的hc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超环面仪器ats和紧凑渺子线圈s,以及日国的kek,德国的hara、harb和ze等探测器都是如此。
并且,cern的hc大型强子对撞机,在超环面仪器ats和紧凑渺子线圈s两个探测器上,还采用了硅微条探测器代替漂移室作为径迹测量的径迹室。
此外,根据陈舟的了解,丁老先生领导的as实验,为寻找在宇宙线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其探测器核心部分的径迹室,同样采用了多层硅微条探测器。
由米国、法国、意大利、日国、瑞典等等国家参加的gst实验组,其大面积γ射线太空望远镜的核心部分,也同样是采用了多层硅微条探测器。
在这个太空望远镜里,多层硅微条探测器主要用来作为γee的对转换过程的径迹测量望远镜。
其总面积,更是超过了80平方米
硅微条探测器的位置分辨率可好于σ14μ
这是任何气体探测器和闪烁探测器,都很难做到的
而这,也是陈舟选择这一课题研究方向的原因之一。
半导体探测器有两个电极,加有一定的偏压。当入射粒子进入半导体探测器的灵敏区时,即产生电子空穴对。
在两极加上电压后,电荷载流子就向两极作漂移运动,收集电极上会感应出电荷,从而在外电路形成信号脉冲。
但在半导体探测器中,入射粒子产生一个电子空穴对所需消耗的平均能量,为气体电离室产生一个离子对所需消耗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半导体探测器比闪烁计数器和气体电离探测器的能量分辨率要好得多。
看到文献中的这段话,陈舟习惯性的拿笔在草稿纸上点着。
事实上,半导体探测器的灵敏区,应是接近理想的半导体材料。
但实际上,一般的半导体材料,都有较高的杂质浓度,必须对杂质进行补偿或半导体单晶的纯度。
收回思绪,陈舟在草稿纸上,写下了“实验室”三个字。
写完之后,又拿着笔在这三个字下面,点了好几个点。
然后,陈舟才开始继续看自己的文献资料。
只不过,“实验室”这三个字,因为张一凡的话,在陈舟的脑海里,始终挥之不去。
只能说,张一凡的一句“你是想整一个实验室吗”,令陈舟有些心动。
这些年的积累,陈舟还是一个富足的百万富翁的。
终于,在又看了一篇文献之后,陈舟打开了浏览器,开始搜索半导体材料实验室的相关内容。
等待页面跳转的时候,陈舟想到“半导体材料实验室,我唯一接触过的,也就是四十三所的实验室,可那个实验室的规模和配置,我这点钱,肯定不够烧,所以,我得挑着看看”
根据页面搜索到的信息,陈舟开始查看设备等相关内容。
然而,还没看多久,陈舟的表情就变了。
“这玩意,怎么这么贵”
陈舟皱着眉头,看着电脑屏幕上的内容。
以前,他只是听说扫描电镜很贵。
却没想到,这扫描电镜,居然这么贵
当然,这玩意也不是没有便宜的。
据说某半岛国家的,就有5万美金一台的。
但是,对于陈舟这样对扫描电镜的放大倍数,有着极高要求,甚至是苛刻要求的。
显然不可能选用这种设备。
要不然,估计他做出来的半导体探测器,就跟瞎子一样。
“从复读算的话,我这奋斗四年,竟然连个扫描电镜都买不起”
陈舟略一计算,顿时满腹感慨。
他居然连一台扫描电镜都买不起
原本身为百万富翁的骄傲与自豪,瞬间掉落满地。
陈舟此刻深刻的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百万富翁真的啥也不是。
又看了一眼网页上所标注的扫描电镜的价格,陈舟重重叹了口气“亏得我还想按照一凡说的,整一个实验室呢,结果现在才发现,贫穷早已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果断关闭这刺眼的网页,再把刚才打开的网页全部关闭。
随手也把草稿纸上所写的“实验室”三个字划掉。
陈舟就当做自己压根没想过这件事。
实验室这玩意,他现在是真的整不起呐
那最贵的,都上千万一台了,实在是太吓人了
不再多想,陈舟重新回到文献的怀抱。
只有在文献资料这里,陈舟才觉得这个半导体探测器的课题,是那么的平易近人。
完全不像刚才,金钱把他们分割成两个世界。
只不过,陈舟这个课题,是肯定需要实验室的。
不管再好的理论,如果得不到实验的反馈,那也没有多大用。
尤其是在材料学这块。
半导体材料的单晶纯度,尤为重要。
因此,陈舟只能另外再想想办法了。
时间不断流逝,重新沉浸于文献资料的陈舟,也丢掉了内心的浮躁。
“半导体探测器输出脉冲幅度,于能量成正比,可用来测量能量,能量分辨率高于正比计数器、闪烁计数器”
“脉冲上升时间较短,可用于快速测量”
重复着文献的打开和关闭动作,陈舟快速收割着文献之上的内容。
对于现在的陈舟而言,他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思维能力,只有一个字可以来形容。
那就是,高效kuai
所以,相比于张一凡觉得129篇文献的数量太多。
陈舟只想着,快速解决了这129篇文献资料,好再找129篇过来。
时间来到晚上8点半。
陈舟收到了弗里德曼的消息。
经过今天的短暂调整之后,明天他们将前往下一个地点。
当然,也有不少研究人员,选择了留下,
张一凡最终决定,还是慢慢捋一捋比较好,不能光听陈舟这个身在欧洲的人说。
“半导体探测器,也就是半导体材料。”
这是陈舟一早就有的想法,并且通过胶球实验,获得了更多的灵感。
粒子探测器的发展,是随着加速器能量的增长,不断向前发展的。
随着粒子物理研究的发展,需要测量粒子的参数越来越多,单个探测器已经无法满足这些需要。
在20世纪60年代末,固定靶实验和对撞机实验相继出现了由多种探测器组成的大型磁谱仪。
大型磁谱仪是由多种粒子探测器所组成的。
这其中,就包括陈舟所思考的半导体探测器。
“半导体探测器,我是不太清楚,不过半导体材料,我还是挺清楚的。”听到陈舟的话,张一凡笑着说道,“而且,我的毕业论文,就是关于半导体材料研究的。”
张一凡话音刚落,陈舟立马说道“那好啊,这样的话,你就可以两边一起做了,还能互相有个参照。”
张一凡不禁撇了撇嘴“你让我的毕业论文,去跟你的课题做参照”
“对啊。”陈舟理所当然地说道,“你看我,这本科的毕业论文,就是杰波夫猜想,这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也是胶球和哥德巴赫猜想,不就是很好的参照嘛。”
张一凡闻言,顿时叫道“卧槽,陈舟,你这太虾仁诛心了,拜托,你可是诺奖级别的大佬,我只是个本科还没毕业的孩子呀”
听到张一凡的话,陈舟顿时一阵恶寒。
好家伙,就你这还孩子
强忍着心理以及生理上的不适,陈舟故意说道“那要不算了我找其他人吧”
“别啊大佬”陈舟话音未落,张一凡已经说道,“那个,你看你都找我了,我要是拒绝你,你不显得尴尬吗”
陈舟“不尴尬,我再找个人就是了”
“咳咳”张一凡轻咳一声,连忙说道,“别啊,再找个人,多麻烦,还得沟通,还得了解情况,还得配合,肯定没有我们同桌的默契,对不对还有啊,你看”
张一凡叽里呱啦又说了一通,电话这边的陈舟,颇有些哭笑不得。
他感觉这不是张一凡的画风呀
以前的张一凡是个有想法,有追求的人啊
这怎么,现在变得跟陈海宁一样了
末了,张一凡总结道“所以说啊,陈舟,凭借我们的配合经验,你找我肯定是没错的。”
陈舟又故意问道“那你毕业论文”
张一凡连忙道“没事,我可以两个参照参照,争取也搞出来一旁惊才绝艳的毕业论文。”
闻言,陈舟调侃道“孩子长大了啊”
张一凡“”
过了片刻,张一凡才问道“那你跟我说说半导体探测器呗”
陈舟回道“我就不给你详细介绍了,文献我已经打包发你邮箱了,你自己看看。”
听到陈舟的话,张一凡明显愣了一下,下意识地问道“发我邮箱了”
陈舟回道“嗯,你看看。”
“哦,我看到了,我在下载”张一凡上一句话的话音未落,便又立马叫道,“卧槽,不对啊,你这文件怎么这么大我这网速可是100的呀”
陈舟轻声笑道“可能你的100网速是假的吧。”
张一凡“怎么可能我才刚办的宽带”
闻言,陈舟也没解释,只是说道“一凡,那你先下载,我也去看看文献。”
张一凡应道“那行吧,你去吧。”
电话挂断后,盯着电脑屏幕的张一凡,只觉得越看越不对劲。
这什么文献资料,能有这么大
蓦地,张一凡意识到了什么。
他想起上次帮陈舟做课题时,陈舟让他帮忙下载的文献资料。
要是按照那个量的话,保不齐真有这么多
这样想着的张一凡,不由得有些忐忑。
要真是这样的话,他哪还有时间把毕业论文和陈舟的这个课题,放在一块参照。
他能够帮陈舟完成这个课题的任务,就算不错了。
不过,张一凡也没有立即就给陈舟打电话确认。
他在衡量自己的能力。
随着“叮”的一声,文件下载完成。
张一凡连忙解压压缩包,打开文件夹。
只看了一眼,张一凡就再一次叫道“卧槽,整整129篇”
张一凡的叫声,自然是传不到陈舟耳中了。
不过,陈舟能够想象的到,就是了。
电话挂断后的陈舟,开始查看cern的后续实验计划,以及实验的时间节点。
陈舟既然选择了跟着弗里德曼继续接下来的学术交流活动,就肯定不会半途而废。
那么,cern的后续实验,他只能选一个时间上,适合自己的了。
至于具体的实验内容,陈舟觉得只要符合自己的课题方向,就没多大问题。
“hc的对撞实验在8月2号,我想想”
陈舟拿着笔,边看边画,把时间上还算合适的,全部勾了起来。
如果cern这边完全不介意的话,那他随便选择一个就行。
解决了cern后续实验的事,陈舟转而将目光投向了发给张一凡的那些文献资料。
这部分资料,不止是张一凡要看,陈舟自己也同样要看。
当然,和陈舟让张一凡所做的梳理任务不同。
陈舟自己则是单纯的刷文献。
用陈舟自己的话来说,这是明确课题研究方向。
和其它的粒子探测器相比,半导体探测器发现的较晚。
1949年麦凯博士首次用射线照射n结二极管,才观察到输出信号。
当然,这也是因为半导体技术的限制。
50年代初,由于晶体管的问世,晶体管电子学的发展,促进了半导体技术的发展。
从而也加快了半导体探测器的发展。
半导体探测器是以半导体材料为探测介质的辐射探测器。
最通用的半导体材料是锗和硅。
虽然半导体探测器的基本原理和气体电离室相似,但是半导体探测器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前景,却更为广泛。
这一点,就体现为在锗锂、硅锂、高纯锗、金属面垒型等探测器的基础上,所研制出的许多新型的半导体探测器。
比如说硅微条、硅漂移室等等。
而这些探测器所应用的领域,除了高能物理之外,还有天体物理、工业、安全检测、核医学、x光成像、军事等各个领域。
而且,世界各大高能物理实验室,几乎都采用半导体探测器,作为顶点探测器。
米国费米实验室的cdf和d0探测器,sc的b介子工厂的babar实验,cern这边的hc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超环面仪器ats和紧凑渺子线圈s,以及日国的kek,德国的hara、harb和ze等探测器都是如此。
并且,cern的hc大型强子对撞机,在超环面仪器ats和紧凑渺子线圈s两个探测器上,还采用了硅微条探测器代替漂移室作为径迹测量的径迹室。
此外,根据陈舟的了解,丁老先生领导的as实验,为寻找在宇宙线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其探测器核心部分的径迹室,同样采用了多层硅微条探测器。
由米国、法国、意大利、日国、瑞典等等国家参加的gst实验组,其大面积γ射线太空望远镜的核心部分,也同样是采用了多层硅微条探测器。
在这个太空望远镜里,多层硅微条探测器主要用来作为γee的对转换过程的径迹测量望远镜。
其总面积,更是超过了80平方米
硅微条探测器的位置分辨率可好于σ14μ
这是任何气体探测器和闪烁探测器,都很难做到的
而这,也是陈舟选择这一课题研究方向的原因之一。
半导体探测器有两个电极,加有一定的偏压。当入射粒子进入半导体探测器的灵敏区时,即产生电子空穴对。
在两极加上电压后,电荷载流子就向两极作漂移运动,收集电极上会感应出电荷,从而在外电路形成信号脉冲。
但在半导体探测器中,入射粒子产生一个电子空穴对所需消耗的平均能量,为气体电离室产生一个离子对所需消耗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半导体探测器比闪烁计数器和气体电离探测器的能量分辨率要好得多。
看到文献中的这段话,陈舟习惯性的拿笔在草稿纸上点着。
事实上,半导体探测器的灵敏区,应是接近理想的半导体材料。
但实际上,一般的半导体材料,都有较高的杂质浓度,必须对杂质进行补偿或半导体单晶的纯度。
收回思绪,陈舟在草稿纸上,写下了“实验室”三个字。
写完之后,又拿着笔在这三个字下面,点了好几个点。
然后,陈舟才开始继续看自己的文献资料。
只不过,“实验室”这三个字,因为张一凡的话,在陈舟的脑海里,始终挥之不去。
只能说,张一凡的一句“你是想整一个实验室吗”,令陈舟有些心动。
这些年的积累,陈舟还是一个富足的百万富翁的。
终于,在又看了一篇文献之后,陈舟打开了浏览器,开始搜索半导体材料实验室的相关内容。
等待页面跳转的时候,陈舟想到“半导体材料实验室,我唯一接触过的,也就是四十三所的实验室,可那个实验室的规模和配置,我这点钱,肯定不够烧,所以,我得挑着看看”
根据页面搜索到的信息,陈舟开始查看设备等相关内容。
然而,还没看多久,陈舟的表情就变了。
“这玩意,怎么这么贵”
陈舟皱着眉头,看着电脑屏幕上的内容。
以前,他只是听说扫描电镜很贵。
却没想到,这扫描电镜,居然这么贵
当然,这玩意也不是没有便宜的。
据说某半岛国家的,就有5万美金一台的。
但是,对于陈舟这样对扫描电镜的放大倍数,有着极高要求,甚至是苛刻要求的。
显然不可能选用这种设备。
要不然,估计他做出来的半导体探测器,就跟瞎子一样。
“从复读算的话,我这奋斗四年,竟然连个扫描电镜都买不起”
陈舟略一计算,顿时满腹感慨。
他居然连一台扫描电镜都买不起
原本身为百万富翁的骄傲与自豪,瞬间掉落满地。
陈舟此刻深刻的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百万富翁真的啥也不是。
又看了一眼网页上所标注的扫描电镜的价格,陈舟重重叹了口气“亏得我还想按照一凡说的,整一个实验室呢,结果现在才发现,贫穷早已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果断关闭这刺眼的网页,再把刚才打开的网页全部关闭。
随手也把草稿纸上所写的“实验室”三个字划掉。
陈舟就当做自己压根没想过这件事。
实验室这玩意,他现在是真的整不起呐
那最贵的,都上千万一台了,实在是太吓人了
不再多想,陈舟重新回到文献的怀抱。
只有在文献资料这里,陈舟才觉得这个半导体探测器的课题,是那么的平易近人。
完全不像刚才,金钱把他们分割成两个世界。
只不过,陈舟这个课题,是肯定需要实验室的。
不管再好的理论,如果得不到实验的反馈,那也没有多大用。
尤其是在材料学这块。
半导体材料的单晶纯度,尤为重要。
因此,陈舟只能另外再想想办法了。
时间不断流逝,重新沉浸于文献资料的陈舟,也丢掉了内心的浮躁。
“半导体探测器输出脉冲幅度,于能量成正比,可用来测量能量,能量分辨率高于正比计数器、闪烁计数器”
“脉冲上升时间较短,可用于快速测量”
重复着文献的打开和关闭动作,陈舟快速收割着文献之上的内容。
对于现在的陈舟而言,他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思维能力,只有一个字可以来形容。
那就是,高效kuai
所以,相比于张一凡觉得129篇文献的数量太多。
陈舟只想着,快速解决了这129篇文献资料,好再找129篇过来。
时间来到晚上8点半。
陈舟收到了弗里德曼的消息。
经过今天的短暂调整之后,明天他们将前往下一个地点。
当然,也有不少研究人员,选择了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