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休字子烈,吴大帝孙权第六子,东吴第三位皇帝,公元258-264年在位。
太元二年(252年),封琅邪王,居虎林。
孙权死后,孙休的弟弟孙亮继位,诸葛恪执政,孙休奉命迁到丹杨郡。
因多次被丹阳太守李衡冒犯,孙休主动请求迁往他处,后迁至会稽。
太平三年(258年),孙綝废孙亮为会稽王,迎孙休为帝。
孙綝权重谋逆,孙休与辅义将军张布定计,杀孙綝于殿堂。
孙休即位后,昌明文教,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以推崇宏盛的教化;
重视农桑,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促进了东吴的繁荣。
永安三年(260年)贬孙亮为候官侯,遣赴封地,孙亮自杀。
永安七年(264年9月3日),孙休去世,年仅三十岁,谥号景皇帝,葬于定陵。
西晋文学家陆机认为孙休在位时,遵循旧法,在政事上无大过失,但后世史学家陈寿和萧常都认为孙休追杀孙亮的行为有些残忍。
嘉禾四年(235年),王夫人生下孙权的第六子孙休。
孙休13岁时,跟随中书郎射慈、郎中盛冲学习儒家文化。
赤乌末年(250年),孙休娶朱据之女为妃。
太元元年(252年)正月,被封为琅邪王,居住在虎林。
4月,孙权去世,孙休弟弟孙亮继位。
诸葛恪执政,为保证对长江沿岸的军事要地的掌控,下令将孙休迁至丹杨郡。
孙休因多次受丹阳太守李衡冒犯,上奏请求迁至他处,后迁到会稽郡。
过了几年,孙休梦见自己乘龙飞上青天,但回头看不见龙尾。
太平三年9月26日,孙綝发动政变,废吴王孙亮为会稽王,派宗正孙楷与中书郎董朝到会稽迎接琅邪王孙休。
10月17日,孙休走到曲阿时,有位老人拦住他,称他为陛下,并希望他迅速前行以防日久生变。
孙休听从,并在这一天抵达布塞亭。
孙綝让他的弟弟孙恩代行丞相职权,率领百官用皇帝乘坐的车永昌亭迎接孙休,并用军队的帐篷围成便殿,设置了御座。
10月18日,孙休到达便殿,在东厢停息。孙恩向孙休奉上御玺,孙休辞让三次才接受。
百官按等级秩序给孙休导引车驾,孙休乘上帝辇,群臣陪侍。
孙綝率领士卒千人在近郊路旁下拜,孙休下车回拜。
当天,孙休驾临正殿,实行大赦,改年号为永安。
孙綝交上印缓、节钺,请求引退,孙休引见并慰解他。
10月21日,孙休下诏褒扬、赏赐有功之臣:任命孙綝为丞相、荆州牧,增加食邑五个县;
武卫将军孙恩为御史大夫、卫将军、中军督,封县侯;威远将军孙据为右将军,封县侯;偏将军孙干为杂号将军,封亭侯。
长水校尉张布勤劳辅导,以张布为辅义将军,封永康侯;董朝亲自迎驾,封为乡侯。
孙休即位后,李衡恐惧,听从妻子建议,自我拘禁到牢狱之中,上表陈述以前的过失,公开要求接受处罚。
孙休下诏表示不计前嫌,同时授李衡威远将军之职,又赠以显示官阶品级的戟。
10月28日,吴王封已故南阳王孙和之子孙皓为乌程侯,孙皓弟弟孙德为钱塘侯,孙谦为永安侯。
群臣奏请立皇后、太子,孙休认为这不是当务之急,应该将心思集中在维护国家安定以及强化君主权威上,有关官员继续请求,孙休没有准许。
孙綝一家有五人封侯,都掌管皇宫禁军,权倾朝野。
孙綝带着牛和酒去拜见孙休,孙休不收,只好送到左将军张布家里。
酒意正浓的时候,孙綝向张布抱怨孙休对待自己与其它臣子一样,这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现,于是他想要废了孙休的帝位,另立新君。
张布把这些话告诉了孙休,孙休恐怕他发动变乱,所以多次加以赏赐。
有人报告孙綝心怀怨恨侮辱主上,想图谋造反,孙休就把那人抓起来交给孙綝,孙綝把那人杀了,从此心里更加害怕。
孙綝有任何请求陈说,孙休都恭敬而不违背。孙綝通过孟宗向孙休要求外出驻扎在武昌,孙休应允。
孙綝将自己所统领的一万多精兵都带走了,并且还取走了武器库中的兵器,孙休不仅没有阻拦还发了文书好方便孙綝行事。
孙休得知孙綝有谋反意愿后,与辅义将军张布、左将军丁奉商量在腊祭集会上将其斩杀。
12月8日,举行腊祭,百官朝拜庆贺,公卿大臣登上殿堂,孙休命令武士捆绑孙綝,当天就处死,并诛杀三族。
永安三年,会稽郡谣传会稽王孙亮将回朝作天子,而孙亮的宫人告发孙亮让巫师祷告祭祀,祷词有凶恶言辞。
有关主管官员将此事报告孙休,孙亮被贬为候官侯,被遣送到新封地。
半路上孙亮自杀,护送他的人都被判罪处死。孙休分析会稽南部置建安郡,分宜都郡设建平郡。
孙休酷爱读书,想要找博士祭酒韦曜、博士盛冲一起讨论学问。
但张布觉得这两人性格过于梗直,恐怕会将自己的过错说给孙休,于是便一直劝谏孙休不要与这二人商讨学问。
孙休回答说自己对历史事件很了解,允许韦曜等人进宫讲解书籍,重新学习也无妨。
他已做好防备,不会因担心韦曜等人说出一些坏话而有所顾虑。
起初孙休为王时,张布为他身边将督,一向受到他的信任喜爱。
及至孙休登基,对张布厚加恩宠,故张布专擅朝廷大权,做出许多无礼的事情,害怕自己的过错被韦曜、盛冲说出来,因而特别担忧。
孙休虽说明白其中用心,心里对此不痛快,更担心张布因怀疑畏惧而生出变故,竟然就张布的意思,废止了自己讨论学问的行动,不再让盛冲等人入宫。
永安六年(263年),吴国交趾太守孙谞贪婪残暴,被百姓所厌恨,孙谞在此之前挑选了郡中手工匠人一千多名送往建业,恰好此时孙休又派遣察战邓荀到交趾去,而邓荀擅自调用孔爵三十头送往建业,百姓害怕遥远的劳役,于是就图谋作乱。
夏季,5月,郡吏吕兴等人谋反,杀死孙谞,派使者前往魏国,请求任命他为太守以及领兵,这样交址也叛吴降魏,孙吴完全处于魏的包围之中。
冬10月,蜀国因为魏国要对其征伐来使告知吴国。
21日,建业石头小城失火,烧毁西南部一百八十丈内的建筑物。
22日,孙休派遣大将军丁奉督率各军向魏国寿春挺进,将军留平另到南郡见施绩,商讨进兵方向,命将军丁封、孙异前赴沔中,救援蜀国。
蜀主刘禅投降魏国,消息传来后,停止了救援的行动。丞相濮阳兴建议选取屯田一万人作军队。分拆武陵郡置天门郡。
孙休因武陵五溪夷与蜀国接壤,蜀国灭亡后,害怕五溪夷人叛乱,于是就让越骑校尉钟离牧暂代武陵太守。
魏国已经派遣汉葭县长郭纯暂代武陵太守,率领涪陵百姓进入迁陵界内,驻扎在赤沙,引诱各夷族部落进攻西阳,郡中一片震恐。
钟离牧率领他的兵士夜间就上了路,沿着危险的山路行走了近二千里,杀了作恶之民中怀有异心的首领一百余人以及同党一千余人,郭纯等人四敢逃走,终于平定了五溪夷等地。
永安七年(264年),正月,大赦。2月,魏国大将钟会死于部将兵变,邓艾被武将田续所杀,百城无主,孙休于是有兼并蜀国之心,但巴东防守坚固,兵士不能通过,于是让抚军步协率兵向西挺进。
巴东守将罗宪实力薄弱不能抵抗,就派参军杨宗突围奔向北方,向安东将军陈骞告急,又给晋公送去文武官员的印缓和人质。
步协攻打永安,罗宪与他交战,大败步协。孙休大怒,又派遣镇军陆抗等人率三万兵士增缓对罗宪的包围。
4月,魏国将领新附督王稚渡海袭击句章,掠取官吏、财货及男女百姓二百余人。
7月,海盗攻破海盐,杀死司盐校尉骆秀。孙休派中书郎刘川发兵至庐陵。
豫章郡百姓张节等人叛乱,人数聚集一万多人。吴国进攻包围罗宪近6月,晋王派遣荆州刺史胡烈率步骑兵二万人攻打西陵以救援罗宪。
7月,吴国军队撤退。吴国再分交州设置广州。24日,再次大赦全国。
永安七年(264年),孙休卧病不起,口不能言,就用手书叫丞相濮阻兴入内,又让太子出来拜见濮阳兴,孙休拉着濮阳兴的手臂,手指着太子托付给他。
公元264年9月3日,吴王孙休去世,谥为景帝。群臣尊朱皇后为皇太后。
景帝驾崩后,因为太子只有十岁上下,诸臣请求改立长君,因此濮阳兴和张布违背了景帝意愿,迎立其侄孙皓为帝,但后来二人很快就被孙皓借口处死,而景帝朱皇后和太子也被逼死了。
孙休,出生于嘉禾四年,是东吴大帝孙权的第六个儿子。
一般来说,非嫡非长的他根本不会与皇位有任何联系,没成想在未来他真的能成为东吴的皇帝。
已经18岁的孙休被封为琅琊王,封地为虎林这个长江边沿战略要地,很显然,孙权的想法就是希望诸王能够成为东吴的屏障,与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的想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同年,孙权驾崩,太子孙亮继位,因其年幼,遵照遗诏,由太傅诸葛恪辅政。
诸葛恪认为诸王位于战略要地,有着很大的风险,因此将这些藩王改封,而孙休就被迁往丹阳郡。
在那里,孙休与当地太守李衡不睦,上书改封,于是朝廷将其迁往会稽。
孙休在会稽郡居住六年,期间他结交当地太守濮阳兴和左右将督张布,有着很深的友谊。
太平三年,孙休梦见自己乘龙上天,回头看不到龙尾,醒后不解其意,只觉得十分惊奇。
不久后,当朝皇帝孙亮密谋铲除权臣孙綝失败,皇位被废,为了皇位的延续,孙綝决定迎立孙休即位。就这样,孙休成为东吴的皇帝,是为吴景帝。
孙休即位后,自然也想铲除权臣,但知道自己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因此开始了韬光养晦。
明面上对于孙綝上奏的任何事务,全部予以支持,暗地里也开始谋划如何铲除对方。
孙休与张布秘密商议,在得到老将丁奉的鼎力支持下,成功铲除权臣,夺回了属于皇帝的权力。
孙休亲政后,将教育放在首位,开始大力教育兴国,这不能说是错误,但放在当时三足鼎立的乱世之中,就明显不对。
也正是错误的治国方针,并没有让东吴真正走向强盛。
此外,孙休因为过去与濮阳兴和张布关系密切,再加上他们在铲除孙綝这件事上助力良多,因此在掌权后将大量的权力交给二人,其中张布掌管宫内官署,濮阳兴执掌军国大事,互为表里。这让群臣大失所望。
虽然吴国没能强盛,但也还算稳定。永安六年,蜀汉灭亡,孙休见无法救援蜀汉,因此打算趁火打劫,派出人马想要夺下永安,不料被蜀汉名将罗宪挡住,吴军只得无功而返。
永安七年,年仅30岁的孙休突然得病,甚至无法说话,在其临终前召集濮阳兴和张布作为托孤大臣,将年幼的太子托付给他们,不久就驾崩了。
吴景帝孙休虽说是东吴一众皇帝中算是一个明君,但事实也英明的有限,他的教育兴国本意是好的,
若是放在太平时期,这一番治国理念确实能起到作用,但是放在三国那个乱世,却不考虑强国强兵,这颇有一丝本末倒置的意思。
他是第二位太宗皇帝,但是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皇帝,其在位6年,即位之初就斩杀当朝权臣,
而后教育兴国,奈何天不假年,年仅30岁的他就早早离去,最终他的国家也不可避免的灭亡。这位太宗皇帝就是吴景帝孙休。
太元二年(252年),封琅邪王,居虎林。
孙权死后,孙休的弟弟孙亮继位,诸葛恪执政,孙休奉命迁到丹杨郡。
因多次被丹阳太守李衡冒犯,孙休主动请求迁往他处,后迁至会稽。
太平三年(258年),孙綝废孙亮为会稽王,迎孙休为帝。
孙綝权重谋逆,孙休与辅义将军张布定计,杀孙綝于殿堂。
孙休即位后,昌明文教,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以推崇宏盛的教化;
重视农桑,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促进了东吴的繁荣。
永安三年(260年)贬孙亮为候官侯,遣赴封地,孙亮自杀。
永安七年(264年9月3日),孙休去世,年仅三十岁,谥号景皇帝,葬于定陵。
西晋文学家陆机认为孙休在位时,遵循旧法,在政事上无大过失,但后世史学家陈寿和萧常都认为孙休追杀孙亮的行为有些残忍。
嘉禾四年(235年),王夫人生下孙权的第六子孙休。
孙休13岁时,跟随中书郎射慈、郎中盛冲学习儒家文化。
赤乌末年(250年),孙休娶朱据之女为妃。
太元元年(252年)正月,被封为琅邪王,居住在虎林。
4月,孙权去世,孙休弟弟孙亮继位。
诸葛恪执政,为保证对长江沿岸的军事要地的掌控,下令将孙休迁至丹杨郡。
孙休因多次受丹阳太守李衡冒犯,上奏请求迁至他处,后迁到会稽郡。
过了几年,孙休梦见自己乘龙飞上青天,但回头看不见龙尾。
太平三年9月26日,孙綝发动政变,废吴王孙亮为会稽王,派宗正孙楷与中书郎董朝到会稽迎接琅邪王孙休。
10月17日,孙休走到曲阿时,有位老人拦住他,称他为陛下,并希望他迅速前行以防日久生变。
孙休听从,并在这一天抵达布塞亭。
孙綝让他的弟弟孙恩代行丞相职权,率领百官用皇帝乘坐的车永昌亭迎接孙休,并用军队的帐篷围成便殿,设置了御座。
10月18日,孙休到达便殿,在东厢停息。孙恩向孙休奉上御玺,孙休辞让三次才接受。
百官按等级秩序给孙休导引车驾,孙休乘上帝辇,群臣陪侍。
孙綝率领士卒千人在近郊路旁下拜,孙休下车回拜。
当天,孙休驾临正殿,实行大赦,改年号为永安。
孙綝交上印缓、节钺,请求引退,孙休引见并慰解他。
10月21日,孙休下诏褒扬、赏赐有功之臣:任命孙綝为丞相、荆州牧,增加食邑五个县;
武卫将军孙恩为御史大夫、卫将军、中军督,封县侯;威远将军孙据为右将军,封县侯;偏将军孙干为杂号将军,封亭侯。
长水校尉张布勤劳辅导,以张布为辅义将军,封永康侯;董朝亲自迎驾,封为乡侯。
孙休即位后,李衡恐惧,听从妻子建议,自我拘禁到牢狱之中,上表陈述以前的过失,公开要求接受处罚。
孙休下诏表示不计前嫌,同时授李衡威远将军之职,又赠以显示官阶品级的戟。
10月28日,吴王封已故南阳王孙和之子孙皓为乌程侯,孙皓弟弟孙德为钱塘侯,孙谦为永安侯。
群臣奏请立皇后、太子,孙休认为这不是当务之急,应该将心思集中在维护国家安定以及强化君主权威上,有关官员继续请求,孙休没有准许。
孙綝一家有五人封侯,都掌管皇宫禁军,权倾朝野。
孙綝带着牛和酒去拜见孙休,孙休不收,只好送到左将军张布家里。
酒意正浓的时候,孙綝向张布抱怨孙休对待自己与其它臣子一样,这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现,于是他想要废了孙休的帝位,另立新君。
张布把这些话告诉了孙休,孙休恐怕他发动变乱,所以多次加以赏赐。
有人报告孙綝心怀怨恨侮辱主上,想图谋造反,孙休就把那人抓起来交给孙綝,孙綝把那人杀了,从此心里更加害怕。
孙綝有任何请求陈说,孙休都恭敬而不违背。孙綝通过孟宗向孙休要求外出驻扎在武昌,孙休应允。
孙綝将自己所统领的一万多精兵都带走了,并且还取走了武器库中的兵器,孙休不仅没有阻拦还发了文书好方便孙綝行事。
孙休得知孙綝有谋反意愿后,与辅义将军张布、左将军丁奉商量在腊祭集会上将其斩杀。
12月8日,举行腊祭,百官朝拜庆贺,公卿大臣登上殿堂,孙休命令武士捆绑孙綝,当天就处死,并诛杀三族。
永安三年,会稽郡谣传会稽王孙亮将回朝作天子,而孙亮的宫人告发孙亮让巫师祷告祭祀,祷词有凶恶言辞。
有关主管官员将此事报告孙休,孙亮被贬为候官侯,被遣送到新封地。
半路上孙亮自杀,护送他的人都被判罪处死。孙休分析会稽南部置建安郡,分宜都郡设建平郡。
孙休酷爱读书,想要找博士祭酒韦曜、博士盛冲一起讨论学问。
但张布觉得这两人性格过于梗直,恐怕会将自己的过错说给孙休,于是便一直劝谏孙休不要与这二人商讨学问。
孙休回答说自己对历史事件很了解,允许韦曜等人进宫讲解书籍,重新学习也无妨。
他已做好防备,不会因担心韦曜等人说出一些坏话而有所顾虑。
起初孙休为王时,张布为他身边将督,一向受到他的信任喜爱。
及至孙休登基,对张布厚加恩宠,故张布专擅朝廷大权,做出许多无礼的事情,害怕自己的过错被韦曜、盛冲说出来,因而特别担忧。
孙休虽说明白其中用心,心里对此不痛快,更担心张布因怀疑畏惧而生出变故,竟然就张布的意思,废止了自己讨论学问的行动,不再让盛冲等人入宫。
永安六年(263年),吴国交趾太守孙谞贪婪残暴,被百姓所厌恨,孙谞在此之前挑选了郡中手工匠人一千多名送往建业,恰好此时孙休又派遣察战邓荀到交趾去,而邓荀擅自调用孔爵三十头送往建业,百姓害怕遥远的劳役,于是就图谋作乱。
夏季,5月,郡吏吕兴等人谋反,杀死孙谞,派使者前往魏国,请求任命他为太守以及领兵,这样交址也叛吴降魏,孙吴完全处于魏的包围之中。
冬10月,蜀国因为魏国要对其征伐来使告知吴国。
21日,建业石头小城失火,烧毁西南部一百八十丈内的建筑物。
22日,孙休派遣大将军丁奉督率各军向魏国寿春挺进,将军留平另到南郡见施绩,商讨进兵方向,命将军丁封、孙异前赴沔中,救援蜀国。
蜀主刘禅投降魏国,消息传来后,停止了救援的行动。丞相濮阳兴建议选取屯田一万人作军队。分拆武陵郡置天门郡。
孙休因武陵五溪夷与蜀国接壤,蜀国灭亡后,害怕五溪夷人叛乱,于是就让越骑校尉钟离牧暂代武陵太守。
魏国已经派遣汉葭县长郭纯暂代武陵太守,率领涪陵百姓进入迁陵界内,驻扎在赤沙,引诱各夷族部落进攻西阳,郡中一片震恐。
钟离牧率领他的兵士夜间就上了路,沿着危险的山路行走了近二千里,杀了作恶之民中怀有异心的首领一百余人以及同党一千余人,郭纯等人四敢逃走,终于平定了五溪夷等地。
永安七年(264年),正月,大赦。2月,魏国大将钟会死于部将兵变,邓艾被武将田续所杀,百城无主,孙休于是有兼并蜀国之心,但巴东防守坚固,兵士不能通过,于是让抚军步协率兵向西挺进。
巴东守将罗宪实力薄弱不能抵抗,就派参军杨宗突围奔向北方,向安东将军陈骞告急,又给晋公送去文武官员的印缓和人质。
步协攻打永安,罗宪与他交战,大败步协。孙休大怒,又派遣镇军陆抗等人率三万兵士增缓对罗宪的包围。
4月,魏国将领新附督王稚渡海袭击句章,掠取官吏、财货及男女百姓二百余人。
7月,海盗攻破海盐,杀死司盐校尉骆秀。孙休派中书郎刘川发兵至庐陵。
豫章郡百姓张节等人叛乱,人数聚集一万多人。吴国进攻包围罗宪近6月,晋王派遣荆州刺史胡烈率步骑兵二万人攻打西陵以救援罗宪。
7月,吴国军队撤退。吴国再分交州设置广州。24日,再次大赦全国。
永安七年(264年),孙休卧病不起,口不能言,就用手书叫丞相濮阻兴入内,又让太子出来拜见濮阳兴,孙休拉着濮阳兴的手臂,手指着太子托付给他。
公元264年9月3日,吴王孙休去世,谥为景帝。群臣尊朱皇后为皇太后。
景帝驾崩后,因为太子只有十岁上下,诸臣请求改立长君,因此濮阳兴和张布违背了景帝意愿,迎立其侄孙皓为帝,但后来二人很快就被孙皓借口处死,而景帝朱皇后和太子也被逼死了。
孙休,出生于嘉禾四年,是东吴大帝孙权的第六个儿子。
一般来说,非嫡非长的他根本不会与皇位有任何联系,没成想在未来他真的能成为东吴的皇帝。
已经18岁的孙休被封为琅琊王,封地为虎林这个长江边沿战略要地,很显然,孙权的想法就是希望诸王能够成为东吴的屏障,与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的想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同年,孙权驾崩,太子孙亮继位,因其年幼,遵照遗诏,由太傅诸葛恪辅政。
诸葛恪认为诸王位于战略要地,有着很大的风险,因此将这些藩王改封,而孙休就被迁往丹阳郡。
在那里,孙休与当地太守李衡不睦,上书改封,于是朝廷将其迁往会稽。
孙休在会稽郡居住六年,期间他结交当地太守濮阳兴和左右将督张布,有着很深的友谊。
太平三年,孙休梦见自己乘龙上天,回头看不到龙尾,醒后不解其意,只觉得十分惊奇。
不久后,当朝皇帝孙亮密谋铲除权臣孙綝失败,皇位被废,为了皇位的延续,孙綝决定迎立孙休即位。就这样,孙休成为东吴的皇帝,是为吴景帝。
孙休即位后,自然也想铲除权臣,但知道自己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因此开始了韬光养晦。
明面上对于孙綝上奏的任何事务,全部予以支持,暗地里也开始谋划如何铲除对方。
孙休与张布秘密商议,在得到老将丁奉的鼎力支持下,成功铲除权臣,夺回了属于皇帝的权力。
孙休亲政后,将教育放在首位,开始大力教育兴国,这不能说是错误,但放在当时三足鼎立的乱世之中,就明显不对。
也正是错误的治国方针,并没有让东吴真正走向强盛。
此外,孙休因为过去与濮阳兴和张布关系密切,再加上他们在铲除孙綝这件事上助力良多,因此在掌权后将大量的权力交给二人,其中张布掌管宫内官署,濮阳兴执掌军国大事,互为表里。这让群臣大失所望。
虽然吴国没能强盛,但也还算稳定。永安六年,蜀汉灭亡,孙休见无法救援蜀汉,因此打算趁火打劫,派出人马想要夺下永安,不料被蜀汉名将罗宪挡住,吴军只得无功而返。
永安七年,年仅30岁的孙休突然得病,甚至无法说话,在其临终前召集濮阳兴和张布作为托孤大臣,将年幼的太子托付给他们,不久就驾崩了。
吴景帝孙休虽说是东吴一众皇帝中算是一个明君,但事实也英明的有限,他的教育兴国本意是好的,
若是放在太平时期,这一番治国理念确实能起到作用,但是放在三国那个乱世,却不考虑强国强兵,这颇有一丝本末倒置的意思。
他是第二位太宗皇帝,但是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皇帝,其在位6年,即位之初就斩杀当朝权臣,
而后教育兴国,奈何天不假年,年仅30岁的他就早早离去,最终他的国家也不可避免的灭亡。这位太宗皇帝就是吴景帝孙休。